收到朋友轉寄過來的這篇文章, 讀完真是很有同感。
以前國中三年幾乎各科都考記憶力,例如某次地理考試,一張空白的中國地圖和50個空格,要填上主要都巿和鐵路。不過能背的還好應付,不能背的國一國二數學可就慘了,幾乎大考小考都免不了吃竹筍炒肉絲,幸好國三幾何證明題也能用背的,把當時巿面上三家出版社的自修練習題全部背起來,就算不理解,考試應該拿個80分沒問題,至少能保住雙手健全。
這樣一路從小背到大,覺得很無聊,但好像少有老師提供其他學習方式,直到五專四年級時,有位美籍老師教我們西方文明史,他的教法讓我大開眼界,對於歴史事件,從來不考日期之類純背誦的問題,都是考某某事件發生的遠因,近因和造成的影響。這樣的教法讓學生除了背誦,還要努力去思考,歴史也就變得生動有趣。
我兒子正在讀高二,考了一道歷史題:
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公元哪一年死?最遠打到哪?」
"第二問"兒子答不出來,我幫他查找資料,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,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。
它的題目是這樣的:
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,當初如果沒有早死,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?試從經濟、政治、社會三方面分析。」
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,可是大家都要思考。
不久前,我去了趟日本,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,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。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:
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,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(我們叫甲午戰爭),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(我們叫做抗日戰爭),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,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?」
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?
如果日本贏了,是贏在什麼地方?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?分析之。
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:
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,有一場激戰。臺灣如果回到中國,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,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,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,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。這樣,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。
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,穿過馬六甲海峽,上中國南海,跨臺灣海峽進東海,到日本海,這是石油生命線,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,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太平洋那邊過,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,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,馬上就會上場,那就打!
按照判斷,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,這場戰爭可能爆發。所以,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。
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,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,會從東海開始,從臺灣海峽開始,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。
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。
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,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。
翻開我們的教科書,題目是這樣出的:「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?簽訂的叫什麼條約?割讓多少土地?賠償多少銀兩?」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。
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,什麼時候丟了臺灣、澎湖、賠償二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,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,背得滾瓜爛熟,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。
那又怎麼樣,反正都賠了嘛!銀兩都給了嘛!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!
人家是在培養能力,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。
天啊!不能完全責怪孩子,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。
以前歷史地理課說的這些我都忘光光了, 但是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會開戰, 只記得龍應台--大江大海裡描述那些時代所造成的悲劇, 竊竊希望那些事不會在我們這兩代發生, 也只能希望而已, 卻從未思考如何預防.....這大概就是台灣為何政治問題容易被激化的原因, 因為我們從小只被灌輸要答案, 要贏, 要利益, 卻從不思考這樣做的原因和可能的後果...
回覆刪除還好我還記得一些數學和物理.....吃棍子吃出來的
版主回覆:(09/03/2010 03:24:58 PM)
現在的小孩那麼會在網路上找資料
那些時間地點都很容易查到
對於背誦,應該會更覺得無意義吧